大新庄镇位于丰南区东南部,辖大新庄、大佟庄、爽坨三个管理区,共有62个行政村,人口5.6万,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 大新庄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省道唐柏公路和唐港高速公路横贯全镇。年跻身河北省百强乡镇行列,年被评为唐山市农业增转化先进单位,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0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万元,荣获丰南市文明单位称号和再造绿色丰南标兵单位。 大新庄镇各村名由来 (注:以下数据均统计于年,统计不详)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共9.2k㎡,人口分别为、、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来此定居,得名大新庄。年将村分为3个生产大队,年改村委会。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3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孙氏来此定居,因村址上有一大沙坨,故以姓氏和地形特征得名孙家沙坨,年更名孙沙坨。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66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薄氏来此定居,因地势低洼,故以姓氏和地形特征得村名薄家港,年更为薄港。 清嘉庆元年(年)建立,面积共4.48k㎡,人口分别为、、人。 大孙庄移民孙氏迁此定居,因四周为旧沙河堤坝,种有柳树,故以地形特征得村名柳林庄,后称柳林。年将柳林分为3个生产大队,年改村委会。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55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李氏叫李鄂大的迁此定居,故以姓名得名李大鄂庄,后更名李鄂道庄,又更名李公道庄。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74k㎡,人口人。 山东移民薄氏来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薄家庄,后称薄庄子。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4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来此定居,因村南有条小河(旧沙河),故以地形特征得名小河各庄。 明弘治年间建立,面积2.9k㎡,人口人。 大佟庄住户迁此定居,因村南、西均有河流,故以地形特征得名大河各庄。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5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迁此定居,为纪念枣林庄得村名枣园庄,后称枣园。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5k㎡,人口人。 山东移民来此定居,因村东有坨地,村南有条渠,故以地形特征得村名渠坨。 清顺治元年(年)建立,面积2k㎡,人口人。 据《丰润县志》载,属由八户庄分出,按方位居东,得村名东八户。 清顺治元年(年)建立,面积2.9k㎡,人口人。 有沈阳8户移民迁此定居,得名八户庄,有人从八户庄分出,按方位居西称西八户。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3.16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来此定居,因村边有一大沙土岭子,故以地形特征得名大岭庄,后称大岭子。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0.67k㎡,人口人。 有山东枣林庄移民来此定居,因建在小土岭上,故以地形特征得村名小岭庄,后称小岭子。 明永乐年间建立,面积0.7k㎡,人口人。 山东移民来此定居,因村西有一沙沟,故以地形特征得名沙沟庄。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0.86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赵氏来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大赵庄。 明崇祯二年(年)建立,面积2.1k㎡,人口人。 董各庄董氏迁此定居,故以姓氏得村名董家庄。年为区别北董庄,后称南董庄。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9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李氏来此定居,故以姓氏得村名李家庄,年后更名东李庄。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0.76k㎡,人口人。 山东移民来此定居,因原为养丝茧的,得名丝茧房,后谐音更名四间房。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0.75k㎡,人口人。 山东移民薄氏来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薄家庄,后称薄庄子。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2.45k㎡,人口人。 山东移民来此定居,为求吉祥,得名安子庄。年后更名安子。 明永乐初年建立,面积共6.77k㎡,人口分别为、、人。 山东枣林庄佟氏迁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大佟家庄,后称大佟庄。年将大佟庄分为三个生产大队,年改为村委会。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44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王氏迁此定居,因村南北各有一土坨,得名双龙坨,后更名双坨庄,为区别爽坨,后称小双坨。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23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迁此定居,村庄建在坨地上,村址原是大地主绰号六董牙的养马场,得村名羊马坨,后称养马坨。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2.68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魏氏迁此定居,得村名魏家庄。后又迁来闫姓住前街,得村名闫庄子。年两村合并,更名闫魏庄。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2.05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裴氏迁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裴家庄,后因与小裴庄对称,更名大裴庄。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0.68k㎡,人口人。 小裴庄系由裴家庄分出,因与大裴庄对称,得名小裴庄。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2.33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尹、孟二姓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沙坨子,坨上有一尼姑庙,得村名寺坨。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5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孙氏迁此定居,因村庄紧靠戟门河,故以特征得村名河沿庄。 明洪武年间(8年)建立,面积2.97k㎡,人口人。 张、杜两姓迁此定居,此地原名部落坨,后更名博东坨。 清嘉庆元年(年)建立,面积0.84k㎡,人口人。 佟氏置买孟家坨做坟地,得名置买坨,后称芝麻坨。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96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孟氏迁此定居,故以姓氏取名孟庄子。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3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马氏迁此定居,因地处盐滩,村中有一大沟,村居沟西,称西滩沟。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2.5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马氏迁此定居,因地处盐滩,村中有一大沟,因村居沟东,称东滩沟。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6.4k㎡,人口人。 由小双坨迁来此地三户以熬盐为生,称盐灶户,后属黄米廒村管辖,称黄米廒西排。年因黄米廒村西有一水塘,该村位于水塘高地之上,故改名为水西村。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5k㎡,人口人。 大佟庄佟氏迁居此地立庄,取名小佟家庄,后称佟庄子。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1.6k㎡,人口人。 山东枣林庄移民迁此定居,因此地产盐,盐灶户以盐换米,官商机构在此收盐放粮,称米廒镇,后改称黄米廒。 元代建立,面积共4.8k㎡,人口分别为、、、人。 因村处于两块沙坨之间,得村名沙坨,后更名爽坨,寓意高地多凉爽。年将该庄分为4个生产大队,年改村委会。 清顺治年间建立,面积0.8k㎡,人口人。 高氏先祖由宋家营迁来此地定居,故以姓氏得名小高庄,后称高庄。 元代建立,面积2.6k㎡,人口人。 原名家岭坨,明永乐二年(年),山东移民来此定居,因村址位于河沟(老岳家河)以北,得名沟子岭坨。 元代建立,面积3.2k㎡,人口人。 原名张宋庄,村址在今村南,后郭氏先祖来此定居,村址北移,更名郭家岭坨。 明隆庆年间建立,面积1.9k㎡,人口人。 李氏先祖由爽坨迁此定居,因与郭家岭坨为邻村,故以姓氏得名李岭坨。 明永乐年间建立,面积2.7k㎡,人口人。 因村北有一沙坨,杜树丛生,故以地形特征和杜树得名杜林庄,后称杜林。 明永乐年间建立,面积1k㎡,人口人。 相传,王氏先祖迁此定居,与郭家岭坨为邻,故以姓氏得名王家岭坨。 明永乐二年(年)建立,面积2k㎡,人口人。 山东移民来此定居,以烧砖瓦为生,得名瓦子庄。 元代建立,面积0.3k㎡,人口95人。 原名阎王庄,村西有个鬼王庄,因村名不吉利,民户相继外迁,至清代鬼王庄无人居住,只剩下阎王庄,后更名爽小庄。 元代建立,面积0.4k㎡,人口人。 卢氏先祖来此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小卢庄。 元代建立,面积3k㎡,人口人。 因村北有一条北港,村南有一条南港,得名双港庄,后称双港。 清顺治年间建立,面积0.6k㎡,人口人。 有大新庄移民六户来此定居,得名六家庄,后称六各庄。 清顺治年间建立,面积0.6k㎡,人口人。 有大新庄移民六户来此定居,得名六家庄,后称六各庄。 元代建立,面积2.4k㎡,人口人。 村址原为一沙坨,因从未缴纳过田赋,属于黑地,得村名黑坨。 明崇祯年间建立,面积0.7k㎡,人口人。 枣园移民迁此定居,原村名为枣园北街,清初更名菜园。 元代建立,面积共5.9k㎡,人口分别为、人。 村西为古战场,曾挖掘出盔甲,得名盔甲坨,后称崔家坨,年后更名崔坨,年划分为2个生产大队,年改村委会。 (丰南在线独家整理,欢迎各位微友收藏转发,公众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丰南镇各村名由来 ?黄各庄镇各村名由来 ?小集镇各村名由来 ?钱营镇各村名由来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