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从“滦州一带”满族婚俗的演变过程,可以明显看出各民族之间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历史进程和友好关系。

各地满族居民婚俗的演变,往往备受其居住地的影响而显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所说“滦州一带”,是以原滦州(包括今滦县、滦南、唐海三县及丰南县的一部分和唐山市)为代表,附近各县大同小异。滦州一带在清初入关时,曾经居住了相当数量的满族居民,他们大多从属于清朝皇廷的十二王府①,他们的风俗习惯也较多地保持着皇族的影响。这里满族婚俗的演变有两点很突出:一是逐渐吸收汉族婚俗,而在某些环节上保留着满族遗风;二是与上层皇族婚俗有着渊源关系,只是日趋简化。现就60年代初长辈回忆和考察记录所得,介绍如下:

一、由尊长“指婚”到媒人订婚

在满族“八旗”制度之下,军政合一,生产与生活均受各级首领支配。各级首领如“固山”、“甲喇”、“牛录”不仅掌握兵役、诉讼、田宅、户口等事项,而且有“指婚”之权。即订婚不是由媒人牵线,而是由担任军政职务者或者立有军功、位尊年长者指定其下属某家之男与某家之女成婚,一言为定,不可违逆。据长辈们介绍,满族进入冀东之初,与当地汉族互不通婚。满族内部则全是尊长指婚,而且似乎认为只有如此才显得名正言顺。后来慈禧太后硬要内侄女作光绪皇后,这种政治性婚姻固然在于她的专横阴险,同时也略有满族婚俗的痕迹。后来随着八旗制度的解体,满汉通婚的普及,这种“指婚”之俗才废除了。也吸收了“媒人牵线”、“批八字”、“换庚帖”“放定”(定亲礼)等汉族风俗。

二、由“等亲”、“迎亲”并存到普及“等亲”

在历史上,汉族的旧式婚礼,本是择定吉日,新郎由“娶亲客”陪伴去女家迎娶新娘。满族婚俗则不然:新郎在家中等候,只由陪客和花轿去迎娶。后来,这种“等亲”的风俗在冀东被汉族所吸收,广为普及,新郎“迎亲”之俗就废止了(据长辈回忆至少从光绪中期已普遍实行“等亲”)。

三、由傍黑娶亲到凌晨娶亲

汉族风俗,是在凌晨娶亲,而满族旧俗是在傍黑娶亲。如果相距较远,花轿在夜半交亥时之后(夜11点)才到达男家,就认为已经到了第二天,新郎即不得在屋内停留,新娘也须坐一天一夜至第二夜方可合婚。长官“指婚”未必全是乡邻,所以两家相距甚远的情形颇不少见,有时花轿到来已晚,男家为了当夜合婚,就贿买更夫推迟打更;据介绍,甚至有因此而造成纠纷者。傍黑娶亲虽然不便,却保留了很长时期,光绪末期才改为清晨娶亲。

四、由“越炭火”到“越空盆”

新娘娶到之前,须先备好一盆炭火,越旺越好(冀东谚语“火烧旺家”),但不得窜火苗,更不能冒烟(否则就认为“一辈子爱生气”),届时摆在大门以内,让花轿从火盆上越过,以祝兴旺。到建国前夕,这种风俗已经相当简化,只摆个火盆作个象征,而且不分汉满,均已流行。

五、由“射三箭”到拜天地

当花轿落地之后,新娘尚不可出轿。事先新郎早在厢房门口等候,手执古老的雕弓连射三箭:第一箭向轿门下侧,第二箭向轿顶之上,第三箭向轿门一侧无人处。三箭射完,有专门挑选出来的两位妇女扶新娘出轿。满族原是游牧民族,射三箭据说是为了射杀新娘周围的“邪祟”,以免“邪祟”随着新娘进入。至于为什么只射三箭,单留出一侧不射呢?长辈们其说不一。有的说“阳盛阴衰”,另一边早就挤满了人,“人多阳气就旺”,邪祟就不敢存留,所以就不用射了;有的说,“治水留水道,治鬼留鬼道”,三箭射完以后,也要给邪祟们留一条“出宅”的明路,否则“邪祟们”就出不了宅院了。此风后废,改为汉俗:拜天地,即向天地神位行礼。

六、由“禽畜为礼”到陪嫁“吉祥物”

游牧民族最重禽畜,所以订婚以后,男女两家,必互赠禽畜作为礼物;但与蒙族不同,开始并不以牛羊为重,而是以猎物为贵,如从关东猎来的獐子、小鹿“海东青”(雕鹰)等。后因猎物难得,才改以马羊之类为礼,等而下之变为鸡鱼。后来,逐渐吸收汉俗,改为吉祥的象征物。妇女方的陪嫁物中,必有一铜盆,盆中须有女方所做的夫妻各一双鞋,取意为“男女同谐”(铜鞋)。又按汉俗,陪嫁物中必有锡灯两盏,谐音“喜灯”,灯中须盛獾油与蜂蜜,取意“蜜里调油”,祝颂“恩爱幸福”之意;獾又谐音“欢”。入关之后,獾油难找,改用香油,也有吉祥之意,后来终因浪费过多,此风渐止,只有满族上层和皇族婚嫁才用此俗。

七、由“梳两把头”,到佩戴绒花

满族旧俗,以新婚为成年之始,妇女发型即梳成特殊的“两把头”。后来吸收汉俗,不再用此发型,而是头戴两朵丝绒所制的红花为新娘头饰,据说,这叫“绒花扶贵人”,谐音“荣华富贵”人,显然是汉族风俗。

八、由“全科人”搀扶到童女搀扶

新娘下轿之后,按满族旧俗,搀扶者必须是一位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父母公婆、兄弟姐妹全然不缺的妇人,冀东方言称之为“全科人”(“科”读轻声);以求吉利。后来也逐渐吸收汉俗,改为由两名未婚的女子搀扶,因其年龄一般不大,多称为“童女”、“玉女”。

九、“骑马而来”

新娘下轿拜完天地进屋之前,新房内室的门槛上预先放一具马鞍,新娘进屋,须从马鞍上跨过,方可进屋。这是游牧民族原始的“骑马而来”和“能骑善战”的象征,是满族旧俗的遗风,后来这一风俗也被汉族吸收。

十、“心平如秤”和“福禄寿”相托

新娘入新房之后,要进行隆重的“晃秤”仪式,这是满族婚俗中很重大的一项礼节。屋里屋外挤满了人,窗外的人也允许捅破特用红纸糊上的四个窗孔向里看;新娘上炕之后,在“全科人”的摆布下,先应向窗外盘腿而坐,等新郎上炕与新娘并坐,再转身面向正北,并排而坐,坐了一会儿,“全科人”高喊“晃秤啊!”于是婚礼进入高潮,群情激动,新郎用预先备好的一柄秤杆,将新娘盖头的那块大红绸布挑下,并把秤杆带星的一面在新娘眼前由左向右慢慢晃过,称为“晃秤”。据说,这是表示二人见面之初便是“心平如秤”。同时,在“晃秤”结束时,须让新娘握住秤尾,新娘必须把秤杆上最后三颗星全都握住,全家上下,亲戚长辈对此都十分







































刘云涛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