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仅仅是简历上的籍贯,它是养育我们长大的热土,是不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记的故乡。你真正了解我们的家乡吗?你知道各个乡镇的地名由来吗?本期小编就来带大家“涨姿势”,看一看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地名背后都藏着哪些故事。 龙山办事处总面积19平方公里,总人口9.18万人,辖18个社区街道,驻地县城西大街。由原郏县城关镇拆分而来,年3月30日,正式撤城关镇,分设龙山和东城两个街道,将原属城关镇的东关街、迎宾街等4个社区划归东城街道管辖。龙山的来历与郏县的古名有关。公元年,南北朝东魏期间,废郏县,置龙山县,为顺阳郡治。县城古城建于公元前年,《左传·昭公元年》载:“楚公子围使黑肱、伯州犁城郏”。又据清同治《郏县志》载:“郏城肇建春秋,为楚公子汤沐邑,令尹子瑕筑也”。秦置郏县后,为历代县治所,各个朝代都有修城池记载,都是土石结构。时至明代,城墙多处废毁,到明成化年间,知县王公玺改筑为青砖砌城墙,气势雄伟壮观。清代于此置在城保;民国初设一区,后改称城关镇。 东城办事处东城街道行政区域西起复兴路,东到祥云路,南至南环路、北达北环路,辖区面积17平方公里(含产业集聚区),下辖大屯、四里营、八里营、寨子、王家庄、鱼池等6个社区。年12月29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郏县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一、撤销城关镇,对其原辖行政区域实行城市管理体制。二、将王集乡的四里营、大屯、八里营、寨子、辛庄、王家庄建制村,白庙乡的鱼池建制村划归城区(豫民行批[]60号)。年3月,根据省、市政府批准,撤销城关镇,成立东城、龙山2个街道,原王集乡的四里营、大屯、八里营、寨子、辛庄、王家庄6个行政村和原白庙乡的鱼池行政村划入城区。东城街道管辖东关街、迎宾街、新华、朝阳社区、大屯、四里营、八里营、寨子、辛庄、王家庄、鱼池等11个社区、行政村。目前,辛庄暂由王集乡代管,东关街、迎宾街、新华、朝阳社区暂由龙山街道代管。 冢头镇冢头镇位于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素有“小上海”之称。北临禹州市,东接襄城县,郑尧高速、金孟线公路和前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和中部为黄阜岗,西南部为平原,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万亩。截止至年全镇辖35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该镇西寨村、南三郎庙村为回汉杂居(有回族群众余人),总人口5.6万人。境内有纪信冢、薄姬冢、兰河七孔石桥、柿园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辖冢头西寨、郭庄、冢头东街、纪村、前王庄、王寨、北三郎庙、高庄、焦南、焦北、陆村、圪塔王、圪塔寨、仝村、花刘、李梓楼、陈寨、段村、小庙张、柏坟周、李渡口、梁庄村、花园、天地庙、高刘庄、柿园、拐河、达理王、小李庄、三郎庙、李子曰庄、靳庄、冢头、蓝育、秦楼35个行政村。 安良镇安良镇位于郏县北部8公里处,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辖4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安西村。安良镇曾名东安亮,据考古发掘,早在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居住。宋朝时,许(昌)洛(阳)古道途经此地,据传,有位安姓商人在此开店,由于他正直善良,诚信坦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被人们称作安亮店。宋以后,此地一直被叫做安亮店。明代称安良镇。清代嘉庆年间,“贼匪起自湖南,妖言流于江北,南郡数百里大肆杀掠……焚烧村舍无数”。于是“合镇公议,谋修土寨,自秋至冬,不数月而工已告成”。此寨“濠深、墙峻、桥广、门坚,周围数里,可容万家”。一时居民“无不乐守险之有据,而安身得所也,因名曰安乐镇寨”。 清嘉庆七年(年),更名为安乐镇(见大清嘉庆七年《安良镇创筑土寨碑记》)。安乐寨有东、西、南、北四座寨门,正门上嵌有石匾,匾上刻有“安乐镇”三个大字,传为清代一位姓欧阳的举人所书。土寨墙高数丈,环以濠沟,引肖河水入注,寨内有马道,路宽十一弓,周围计地约五十余亩。民国时期,安乐镇分属安乐保(驻东安乐)、狮王保(驻狮王寺)和花梨保(驻刘武店)。年属七区,年属四区,年成立安良人民公社,年1月改称安良乡,年改为安良镇,沿用至今。 堂街镇位于县城东南16公里处,紫云山西麓,北汝河南岸,总面积68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人,辖3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堂西村。堂街镇明初称崇善镇,明末称丰南保,清及民初称三教堂镇,民国中期以后称堂街镇。据《郏县地名志》载:隋朝建崇善寺,寺中供奉儒教孔子、道教李耳、佛教释迦牟尼。“三教堂”位于堂街镇村北,“三教堂”前面的东西大街称之为“堂前街”,后逐渐演变,自民国中期称为堂街。 堂街镇年前后属南区,少部属中区;抗日战争后至年设三教堂镇,下设18个保;年少部分划归八区(长桥);年建堂街公社,辖28个大队;年1月改公社为乡;年撤乡建镇。据传,北宋时期,京城开封繁华异常,儒道佛三教都想发展壮大,同时在京城东看上了一块风水宝地,互不相让,争斗激烈。宋真宗赵恒为此一筹莫展,难拿主张。这时,皇后刘娥以郏县三教堂为例说三家本无利害冲突,何不同建一堂。于是,儒道佛三家,同在开封东郊建起了三教堂。 薛店镇位于郏县城西15公里处,总面积7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辖3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薛南村。据记载,汉代薛王死后埋葬于此(薛王冢年废),又为古通衢并设有店铺,故取名薛店。随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薛王,又取名为薛王寨。宋朝设置钧台乡,因辖区内有古钧台,故名钧台,传为轩辕帝问道广成子,驻跸高台,大奏钧天广乐之处,现在薛店镇肖庄村东边,有一大块隆起的高地,就是钧天台遗址。唐朝时设神龟驿,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夜宿驿站,留下了《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名句。明朝属下黄道保、下塔亭保;清朝大部分属涌泉保,少部分属洪山保、崇兴保、黄道保,年属西区,少部分属北区,年为五区(薛店)、六区(苏坟);年设薛店镇,年建薛店公社,年1月改称薛店乡;年12月撤乡建镇,称薛店镇至今。 长桥镇位于郏县东15公里,总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辖3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东长桥村。三国时期,曹操曾在此设摩陂大营,后其孙魏明帝曹睿曾到此观龙。据县志载,此地唐代已有居民,到五代后周时期,已发展到多户人家,分布在12个居民点。到北宋时期,居住在蓝河东西两岸居民常年过河,来往频繁,由于隔河往来不便,年,居住在这里的村民自发到紫云山中找石寻木,在村西蓝河流入北汝河入口处,修建一条长30米的石桥,当时周边没有桥比此桥更长,人们遂称此桥为长桥,长桥因此而得名。据《古今地名辞典》载:“长桥镇在河南郏县东南30里。《九域志》:‘郏城县有长桥镇’。长桥吴赵河上,一名蓝桥,亦称东长桥,通襄城县孔道。” 唐朝时置长桥驿,位于今东长桥村。《樊川文集》载:“唐宪宗之女岐阳公主自许入朝,开成二年(年),薨于汝州长桥驿亭,年若干”。据史载,岐阳公主是杜牧之堂嫂。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岐阳公主乃唐宪宗之女,于宪宗八年(年)下嫁于工部尚书、判度支杜公悰,即杜牧堂兄。岐阳公主薨于郏县长桥驿亭后,杜牧写下《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收录在《樊川文集》中。据清代《郏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该镇明属盈益乡梨园保;清分属富梨保、贵梨保、荣梨保;年属东区,年分属冢头镇、侯店镇、三教堂镇;年属五区(冢头)、一区(大屯);年置八区(长桥);年建长桥公社;年1月改称长桥乡;年9月撤乡建镇,沿用至今。 王集乡王集乡位于郏县东部3公里处,总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人,辖30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地辛庄村。据碑文载:元至大三年(年)王姓迁此建村,因地理位置优越,遂兴起集市,故名。后刘姓人家在附近建村,又名王刘集。随着生意的兴隆,刘姓人员逐渐融入到大村,小村今不存,村庄又恢复王集。 清咸丰《郏县志》记载,王集清同治元年(年)筑寨,名天保寨。据清咸丰《郏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该乡明属梨园保、东坊廓保;清属丰北保、在城保、花梨保、荣梨保、鸿宅保;年成立王集人民公社;年1月改称王集乡至今。年,将所辖的四里营、大屯、八里营、寨子、王家庄、辛庄6个行政村划归东城街道管辖。 李口镇李口俗称口街,在县城东南19公里处,总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人,辖2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东北村。李口明属兴化乡小安寺保,清属小丰保、丰南保;年属四区(堂街),年建李口镇,年属三区(堂街)设李口乡;年将观南、竹园等7个大队划归平顶山市,年元月改公社为李口乡,年5月撤乡设镇。据清同治《郏县志》载:“宋沙涧口在邑之东南,张寨、铧角两峰相峙之间,北通洛阳,南达宛叶”。又据《李氏家谱》记:“先世晋之高平人,始祖宽,于明洪武年间迁郏,居于沙涧口之北”。传村原称五道河,因村中五条小溪穿流得名,今五道溪故道尚存。明初以李姓居沙涧口北取名李家口,后称今名。清同治六年(年)建寨名“万全”,尚存四石匾,东门曰“云屏”、西门谓“龙章”、南门谓“山清水秀”、北门谓“芝水怀抱”。 又据清同治三年《郏县志》记载:明代天官李一本祖先是山西省高平县人,始祖李宽于明朝洪武二年(年)迁于郏。李一本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李时馨,贡生,次子李时馥,进士,授巨鹿县令;三子李时芬,庠生。整个家族因李一本而显贵,因他而受皇封的家人就有5人。据芝泉寺清道光十八年(年)碑记载:李氏始祖封官讳秀宝者,佃南山之田百余亩,见其中有重山环抱,峰下出泉而奇之,曰此福地也,就峰下泉之前建家佛堂一所。久而久之,李氏家族所居住的地方沙涧口也就被称之为李家口,后逐步演变成了李口、口街,李口由此得名。李口镇现存天官宅六处,李一本死后葬于落凫山下,芝河水畔,与明朝浙江布政使王尚絅坟茔相对称,旧时神道上有石马石羊等仪仗守护,每年都有石马石羊会,当地群众在此集会,热闹非凡。 姚庄回族乡位于郏县东南15公里处,面积9平方公里,总人口人,辖6个行政村,乡镇府驻地三郎庙村,是一回族群众聚集地。据传,清朝时候有一姚姓人来此建村,后称之为姚庄村。清朝时该地属小丰保、丰南保;年属南区,年属四区;年属三教堂镇;年属三区;年4月成立姚庄乡,因乡政府驻姚庄回民聚居村,故名姚庄回族乡。 白庙乡位于郏县北部4公里处,总面积47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辖2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地白庙村。白庙传为明代建村,因村西南有一白衣观音菩萨庙,故称白庙。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屯兵演武,经略雄霸天下宏图之策,而古有“龙兴之地”、“龙脉之乡”的美誉。 清同治《郏县志》、民国12年《郏县志采访稿》和民国23年《河南视察报告》俱载:白庙乡,清时属安乐保、黄道保,后属花梨保、狮王保,年属北区和东区;年后曾分属安良七区、冢头西区;年建乡,乡政府设在白庙村,始称白庙乡。年改称白庙人民公社,年元月改称白庙乡至今。年3月,鱼池行政村划归东城街道管辖。年8月,马湾新村建成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移民迁入。 广阔天地乡广阔天地乡原为大李庄乡。至年,大李庄乡组织32名回乡知青参加农业合作化工作,在全国开创了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农村工作的先例。对于这个经验,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年7月15日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年复大李庄乡,年改广阔天地乡。年,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广阔天地乡辖邱庄、大李庄、吴堂、杨庄、青龙庙、西苏庄、赵花园、石庙、桃园铺、大程庄、小程庄11个行政村。 渣园乡位于郏县城西5公里处,总面积41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人,辖2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地宋堡村。渣园明朝属下黄道保和西坊廊保,清朝属崇兴保。年建渣园区,年成立渣园人民公社,年并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年恢复原公社名称,年改渣园人民公社为渣园乡,沿用至今。 渣园的来历与史称“与奸邪斗争不屈”的崔鶠有关。崔鶠,字德符,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是北宋末年政治家,宋元祐年间(-年)登进士第,初任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司户参军,后调任筠州(今江西高安)做官。崔鶠为人正直敢言,“指切时弊,能尽言不讳”,宋徽宗初年,上书颂扬司马光,揭露章敦,被蔡京归入“邪等”(《宋史列传》)。被免去官职后,于郏城西购地数亩,筑园名婆娑,静居十余年。他隐居期间,在住地种植了大量果树、花卉,每逢春季,这里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景色婆娑迷离,如同仙境一般。“晚禽噪竹百千翅,残菊横枝三两花。好在山园养衰废,风波不到野人家。”这是他所作的一首诗,名曰《婆娑园》。据清同治三年《郏县志》记载:“婆娑园,乡先达崔德符所居也。相传今县西二十里查子园即其住处”。10年后,崔鶠被召为殿中侍御史。崔鶠离开郏县后,婆娑园渐趋衰败。明初,有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村以园名,称“婆娑园”村。到明末,婆娑园成了“花深卧榻无人扫,鸟倦还飞不计贫”之地,园中瓦砾狼藉,渣滓遍地,人称“渣子园”,清朝之后,随着口语的演变,当地人渐渐把“渣子园”叫成了“渣园”。 茨芭镇据传,这里原是一片荒丘,岗山坡下茨藜、荆棘生长茂盛,蔓爬遍地,后有人在坡上建村,取名茨爬;民国初年,村人认为“茨爬”不雅,随易今名。 据《东坡年谱》、明正德《汝州志》、清同治《郏县志》载:宋为钧台乡;明属上下塔亭保;清多属塔亭保,少部分属洪山、崇兴二保;年属西区;年属六区(苏坟)、五区(薛店);年属苏坟镇和薛店镇;年成立第六区人民政府;年成立茨芭公社;年元月改称茨芭乡。年9月撤乡建镇至今。 黄道镇位于郏县西北部12公里的大刘山腹地,辖区面积4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人,镇政府驻地黄南村。黄道,古称神前(有永庆寺碑刻),大刘山头处有一个祖师庙,庙里敬有神像,因村子在神像的前面,故称神前村。我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先生有诗曰:“漫道汝瓷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说的也就是多年前黄道叫神前,并生产陶瓷,名扬天下。 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神前村驻过车,后人盖个车马庙,庙里有个黄老道士,因为他解决了神前的吃水困难问题,所以后人又改称神前为黄道。据清《郏县志》记载:金置黄道镇,后称黄渠镇,元至元三年(年),废郏城县归黄渠镇入梁县。明设上、下黄道保,属丰乐乡;清置黄道保;年属北区,个别村属西区;年属六区(苏坟),个别村属五区(薛店);年属西关镇和苏坟镇;年属六区(茨芭)设黄道乡;年成立黄道人民公社;年元月改称黄道乡,年撤乡建镇称黄道镇,沿用至今。 (转自郏县潮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