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爱心救助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353361.html 长芦盐的历史悠久,天津在长芦盐区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长芦盐也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天津是长芦盐区的重要产地。 在西周,幽燕之地就开始产盐。据《周礼》记载:“幽州其利盐”;《史记》也载:“燕有鱼盐枣栗之饶”。西汉元封元年(前),朝廷向全国产盐多的郡县派驻盐官,其中,天津地区有渔阳郡泉州(今武清城上村),“官给牢盆,募民煮盐”。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置芦台场,所产之盐,贮于新仓(今宝坻县城),设新仓榷盐院,主管盐税、运销。节度使兼榷盐事。后晋天福三年(),置香河(含天津武清)榷盐院,设榷盐制置使,由芦台军使兼任。 宋景德元年()以白沟河为界,长芦盐区之河北为辽属,河南为宋辖。宋辖地盐政为直隶盐铁司。
金大定十二年(),香河县析置宝坻县,新仓镇改隶宝坻县。次年,于中都路改置宝坻盐使司。金朝将海河以北至山海关的盐务,统归“宝坻盐使司”管辖;海河以南至山东盐务,交“沧州盐使司”管辖。与此相关,金朝开始实行盐的引销制度,划定各盐场销盐的地域范围,并在各盐场设置巡捕使,查禁私盐。当时的盐税收入,已跃居朝廷全部税收之首。直沽的漕运和盐业,成为金朝的经济命脉。 蒙古太宗六年(),三汊沽一带盐卤涌出,特许高松、谢实等18户在此设灶煮盐。太宗八年(),又专门设盐使于“三汊沽”、“大直沽”,管理直沽盐场。至元十六年(),设大都路都转运盐使司。元至元十九年(),撤销大都路盐使司,分立大都、芦台、越支、三汊沽使司。至元二十二年(),复立大都路都转运盐使司。至元二十五年(),于三汊沽、芦台、越支,复设盐使司。大德七年(),大都路都转运盐使司,并于河间路都转运盐使司。泰定二年(),改称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长芦盐区始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下辖渤海西岸22处盐场,其中天津境内有6场:咸水沽的兴国、富民二场,葛沽的丰财、厚财二场,宁河的芦台场,市区的三汊沽场等。 明代长芦盐区正式定名。 明洪武元年(),于长芦镇(治所在今沧州市)置北平河间盐运司。长芦,原系古漳河一条支流之名,因两岸多芦苇而得名。转年,改称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隶属于户部。所辖渤海24场。永乐初年(),省“河间”二字,直称长芦都转运盐使司(简称长芦运司),长芦盐区正式定名。万历三十八年(),沧州分司由羊儿庄(今属黄骅)移驻唐官屯(明代属青县,今属天津静海县);青州分司由宋家营(今属丰南)移驻天津。 明代中期,天津境内部分盐场改煎盐为晒盐,产量、质量大增。嘉靖年间,芦台场有锅31面。隆庆年间,渤海盐场从24个,并为20个,属南司、北司管理。南司有9场,北司有11场。天津境内盐场,都属北司管理。明代盐业与漕运,是天津城市兴盛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 清代,天津成为长芦盐产销中心。 清康熙七年()和十六年(),长芦巡盐御史署、长芦盐运司,分别从北京、沧州移驻天津,初租赁民房,康熙二十七年(),驻于鼓楼东街。天津成为长芦盐产销中心。清代盐法沿用明制。盐区大规模改煎为晒,长芦盐的产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康熙十七年(),芦台境内有私营盐滩(田).5幅,盐田.19亩。雍、乾年间,长芦盐运使所辖盐场,在天津境内有4场,除了芦台之外,还有兴国、富国、丰财(厚财场并入兴国场)3场35滩,且为巡盐诸大僚驻节所。葛沽丰财场,只留3堡;时有额户户、额丁人;原额灶地顷12亩余,新增灶地26亩;正耗额盐斤。 乾隆年间,为长芦盐丰收之年。以芦台场为例,平收之年,不过十数万包(每包市斤)。这时达30余万包。乾隆三十二年()三月五日、六日,乾隆巡津,两次驻跸葛沽杨惠庄行宫,并巡视丰财场,作《瀛裔》诗一首:“巡方至处廑黎黔,瀛裔民风策马觇。力穑仍艰登稷黍,资生惟是藉鱼盐。芦田概与均蠲负,沙户因之期引恬。斥卤安能变膏壤?汉时早说海波渐。” 清嘉庆二十年(),丰财、芦台两场如有“灶户无力勘晒者”,准许“租给商民伙晒”,盐业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清光绪年间,盐场萎缩。 庚子事变后,天津境内仅有丰财、芦台二场。民国时期,原盐供过于求。年,天津久大精盐厂生产出“海王星”精盐,结束了中国人食用粗盐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进而生产出了优质的“红三角”牌纯碱。 天津是长芦盐贡盐生产基地。 明、清两代长芦的御用盐砖,均由芦台场承造。贡盐砖制作时,精选白盐,淘净、磨碎、入模成型,再淋卤、风干、焙以木炭,刮去表层,便成盐砖。盐砖呈长方形,上窄下宽,晶莹洁白,每块重15市斤。明代额例,每年块。清承明制,顺治五年(),增至块,康熙五十一年()减为块。芦台盐色白、粒大、质坚、味厚,古有“芦台玉砂”之称。宋之盐以河北称,元之盐以河间著,明则银花玉液驰誉长芦。 据《沧州志》记载,原古漳河支流在沧州境内,因岸边多生芦苇,称为“长芦”。南北朝北周大象二年(公元年)在此设县,因名长芦县(今沧州市),北宋熙宁四年(公元年)废长芦县改长芦镇。明洪武二年(公元年)设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主要管理河北省盐的运销和盐税等。以运司驻地在长芦镇而冠以“长芦”二字。自此以后,河北省盐区都沿用“长芦”称谓。本场的前身“石碑场”因场署初设在今马头营镇石碑村而得名。大清河盐场名称的来历,则是因场区在乐亭县大清河西岸,而冠其称。 长芦盐区的开发历史悠久。远在明朝时期,在沧县长芦镇就设置了管理盐课的转运使,统辖河北全境的海盐生产。到清代,虽然将这一机构转移至天津,但是袭用旧名,一直称长芦盐区。这里海滩宽广,泥沙布底,有利于开辟盐田;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有利于海水浓缩;这里盐民善于利用湿度、温度、风速等有利气象要素,具有丰富的晒制海盐经验。上述这些条件,都为该盐场大规模发展制盐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长芦盐场是我国四大盐场之一,也是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位于渤海岸,产量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由长芦汉沽盐场、长芦海晶集团、长芦大清河盐场、长芦南堡盐场等组成。其中,长芦汉沽盐场历史最为悠久,前身为设立于后唐同光三年(年)的芦台场,芦台场所烧造的盐砖,为明清两代皇室唯一御贡盐砖,并首个成为中华老字号品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