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各庄是个地名,为今河北省滦南县的一个镇。而“柏各庄大米”的主产地为唐海县,即今天的曹妃甸区,上溯到上世纪的年以前,为国营河北省柏各庄农场。所以此“柏各庄大米”的主产地——柏各庄农场,与滦南县的柏各庄镇,是两个分属不同行政区划的地名。 你真的知道柏各庄大米的前世今生吗? 柏各庄农场地处滦河下游、渤海之滨,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全年无霜期平均天,有60多年的种稻历史,由于特殊的退海地理环境,土质粘重,土地盐碱,土壤矿化物质含量高,加之有天然的滦河水灌溉,所产出的稻米,米质优良,颗粒匀净、晶亮,做成米饭喷香适口,富有糯性,是冀东“三米”(大米、海米、花生米)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 建立柏各庄农场,是我国建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具有屯垦戍边双重任务。年底,国家计委、建委批准,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滦县南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国营农场,借用沿海临近较大村镇“柏各庄”之名,定名为“柏各庄农场”。从年开始,省政府从全省境内的40个县抽调18万民工,以县为单位组成作业队,自带农具(铁锹、扁担、抬筐等),实行统一指挥、分散作业。与此同时,从全省选调党员干部和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在斥卤不毛的盐碱荒滩上,开渠造田,引滦河水灌溉种植水稻,开启了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水稻之先河。华北地区水稻种植很晚,历史上有名的小站稻,已经是清晚期以后的事了。清同治十年(公元年),防军提督周盛传率兵十八营,沿途设站。为补充军饷,遂在小站一带垦荒种稻,收成颇丰,并成为贡米。这个区域,上溯到明万历年间曾有小面积水稻种植,但没能形成气候,不值一提。 冀东地区水稻种植时间,有专家考证,最早为胭脂稻,加工后色泽成红紫色的大米,产地在今玉田县城东北十八里的小泉山下。小泉地处半山区,这里曾有多股泉水从山脚石缝间流出,水质甘甜清冽。从明朝万历年间起,就有水稻栽培。但因产量极少,过去是专为皇家进贡的,从来不外卖。后因泉水断流,无水可用,胭脂稻也成历史过客。唐山市丰南区有个稻地镇,据说早在金元时便广开稻田,“稻地”也由此得名,但历史资料皆语焉不详。 早在年,侵华日军为实现其补充粮秣、以战养战、长期殖民化中国的目标,曾以华北股份有限公司滦县开垦事务所的名义,在现在曹妃甸区的一农场境内,分别从从朝鲜和我国抓劳工进行过水稻种植。但因劳工为日寇强制劳动,稻农便消极怠工,田里秧苗稀少,收割时只能钻到稗草里寻找稻穗,单产没有超过20公斤,连种子都打不上。柏各庄农场建立后,水稻种植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缺乏经验到影响一个区域种植技术普及的过程。先是建场初期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从滦县渠首开挖渠道,修筑百里引水灌区。肩挑人扛,工程浩大,历时三年。该项目为苏联援助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整体设计参照苏联农庄的模式,按照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设置排灌渠系,以后又经过多年完善,形成了田、林、水、电、路综合配套的农田格局。 本地水稻种植面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达到最高峰的36万亩,平均亩产达到多公斤,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名牌农产品——柏各庄牌大米。附近靠近引水灌区的村镇以及具备水源条件的沿海县,效仿“柏各庄农场”的水稻种植模式,改旱为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整个冀东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曾达到万亩。年后,连续干旱,开始大面积实施退水还旱,目前冀东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柏各庄农场占到一半还多。域内大米多以“柏各庄大米”的名义对外销售。现在包括北京、石家庄等大城市中,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依然有着与东北大米齐名的“柏各庄大米”的一席之地。 根据水稻栽培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籼稻、粳稻和糯稻。因其生长习性和栽培特点,南方以籼稻为主,北方则以粳稻为主。加工成米后籼米外形修长苗条,包括泰国香米在内的香米系列,长江流域极其以南地区的水稻,都属于籼稻范围;粳米短而宽,现在市场上见到的,诸如珍珠米、水晶米,产地东北和华北的大米,包括柏各庄大米,都属于粳稻系列;糯稻属于特种稻范畴,南北方都有种植,但种植面积都相对较少。柏各庄大米的种植品种经历了由引进到自繁自育的过程。日伪时期,水稻品种为从日本和朝鲜引进的适合同纬度种植的“陆羽”和“爱国1号”等;建场初期,为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特点,从天津小站引进“银坊”、“水源”等品种。 与此同时,河北省政府批准,在柏各庄农场所在地建立河北省稻作研究所,重点从事水稻品种的培育和栽培模式的实验示范。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主栽品种几乎全部是省稻作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种。整个60年代直到七十年代初,以“白金”、“京越”为主。年后,推广“冀粳”1号(俗称“垦丰5号”),一直到年被“冀粳”6号(俗称80-3)所代替,90年代后,以“冀粳8号”(俗称90-3)为主打品种。这些品种的主要特点是生长期都在天左右,生长期长,充分利用了光照时间和无霜期时间,米质晶莹剔透、柔软粘糯、绵香可口。 小贴士:胭脂稻 它出身显赫,周身粉红,营养丰富,更能“回锅三次而不烂,每次回锅增一分”,由于这种娇贵的稻种受土壤、气候等条件的制约,所以一度濒临灭绝。如今,在唐山的丰南、玉田、曹妃甸等地区,凭借优质的自然条件和稻农的精心培育,这种濒危的稻种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追溯胭脂稻在唐山地区的栽培历史,《丰南文史资料大全》中有一些相关材料:年,毛泽东读《红楼梦》时,看到五十三回写到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这引起了他的白癜风可以治愈么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