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红花别名藏红花、西红花,是一种鸢尾科番红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也是一种常见的香料。番红花是西南亚原生种,但由希腊人最先开始人工栽培。主要分布在欧洲、地中海及中亚等地,明朝时传入中国,《本草纲目》将它列入药物之类,中国浙江等地有种植。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以身长,色紫红,滋润而有光泽,黄色花柱少,味辛凉者为佳。具有强大的生理活性,其柱头在亚洲和欧洲作为药用,有镇静、祛痰、解痉作用,用于胃病、调经、麻疹、发热、黄胆、肝脾肿大等的治疗。 番红花为秋植球根花卉,喜冷凉湿润和半阴环境,喜阳光充足,也能耐半阴,生长适温15℃左右,开花适温16℃至20℃。怕酷热,较耐寒,忌连作。要求疏松肥沃而又排水畅通的沙质壤土,ph值5.5至6.5。忌土壤黏重,积水久湿。球茎夏季休眠,秋季发根、萌叶。10月下旬开花,花朵日开夜闭。 药用价值 每2克番红花中,水分占11.9%,含碳水化合物0.7克、磷2.5毫克、钾7.2毫克,能提供13千焦的热量。番红花中含有一种被称做苦藏花素的苦涩物质。其干燥柱头味甘性平,能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止痛。用于治疗忧思郁结,胸膈痞闷,吐血,伤寒发狂,惊怖恍惚,妇女经闭,血滞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瘀血作痛,麻疹,跌打损伤等。国外用作镇静、驱风剂。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 功效 1、对肝胆的作用。番红花具有利胆作用,番红花酸能降低胆固醇和增加脂肪代谢,可配合山楂、草决明、泽泻等传统中药,用于脂肪肝的治疗。番红花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降低异常增高的球蛋白和总胆红素,可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番红花酸对有毒物质引起的早期急性肝损害有化学预防作用,有希望用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番红花萃取物对呼吸有兴奋作用,在常压缺氧的条件下,可增强细胞内的氧代谢功能,提高心脏的耐缺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剧烈运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对心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临床上番红花用于治疗人体多种慢性疾病,通过其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的功效,增强机体耐力,增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此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起到调整人体气机运行,平衡人体阴阳的作用。 4、抗肿瘤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番红花制剂具有明显的抑癌抗癌能力。 5、对肾脏的作用,认为肾小球肾炎发病机理与血小板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有密切关系,番红花用于干扰肾炎动物模型已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番红花可使肾毛细血管保持通畅,增加肾血流量,促进炎症损伤的修复。补血,补气最好还是服用番红花,虽有副作用,但只要不过量,还是没有多大的关系,同时它对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等效果很好,还有抗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 6、对血液系统的作用:番红花热水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血凝作用。能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抑制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加速尿激酶及纤维蛋白溶酶的纤溶作用。以合成基质分解法研究番红花提取物对纤维蛋白溶酶所致青绿色的发色性合成基质(PS-)的分解呈浓度依赖性抑制,IC50为24.5mg/ml,抑制形式为非竞争性抑制。 7、对子宫的作用:煎剂对小鼠、豚鼠、兔、犬及猫的离体、在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可引起子宫节律性收缩,提高子宫的紧张性与兴奋性,大剂量时可出现痉挛性收缩,已孕子宫更为敏感。 8、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番红花注射液0.5ml/kg。1ml/kg(lml相当于1g生药)静脉注射,连续6星期,对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引起的家兔原位性肾小球肾炎,具有与苄基咪唑(TXA合成酶抑制剂)相似的治疗作用。能使尿蛋白量明显减少,病理组织损害显著减轻,肾小球中免疫复合物溶解和吸收加快。 9、其他作用:煎剂可使小白鼠、豚鼠、家兔及狗的离体肠管兴奋性增强,产生节律性收缩,但时间不长。番红花能延长小鼠动情周期。以含番红花0.23%-2%的食物饲喂正常小鼠3星期,阴道全角化细胞持续时间从正常的l-2天延长至3-4天,停药后作用迅速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