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定行!——丰南区岔河中心小学暖心故事分享 岔小速度——时时在线 排查工作很多,线上教学也不能松懈,我们在发布任务时会说等汇总。这些天总是快速完成。等到工作告一段落时,我会推己及人,大家都不做其他事情吗?手机随手拿着吗?为什么每次任务都是那么快完成。后来,同事告诉我,设置了提醒,无论做什么事情,这些群信息有响动,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赶紧服务于大局的排查工作,这就是岔小速度,也是团队力量。有召必回应,已经成为居家工作的常态。 我又想,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让我们必须这么做,那家长呢?岔小的家长也传承着岔小的速度吗?这时我们不由得赞叹每一位班主任,他们的工作一定是做的足够用心和专业,才可以赢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全力支持!看看群里信息的瞬间回复,你可能看到的是图片上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班主任的工作精神和态度,岔小速度里,是我们不曾看到但是懂得的师德师风,是专业师者的大爱情怀!不仅仅是感动,更是发自心底的钦佩之情! 有事?我在!我们在! 岔小的每个人——我是岔小教师 孙莹老师排查完疫情信息,开始批阅学生的家校本作业。她在朋友圈写道:给孩子们上完网课,自己的第四次核酸检测做完了,接下来我要看作业了。这就是岔小的一位普通班主任的日常居家工作状态,我没有从文字里找到她疫情下如何照顾家庭,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照顾老人,只有教育工作的内容,默默做好云端的教学工作。她是妻子,她是女儿,她是妈妈,她是儿媳,都不及她是教师这个身份此刻更被需要!一天的时光里,电脑和手机的交替运行,疫情和教育的穿插工作,这是特殊时期每位教育者的担当和责任。是工作,也是师者大爱。此刻,温暖着你我。 这样的同事有你,有我,有我们共同的名字——岔小教师!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不知不觉华灯初上,时光被丰富填满,内心被温暖充盈! 岔小的线上教学——云端教研 线上教学如何做得更好?四年级组组织了教研活动。组长先是和我沟通她们的一些想法,弄清楚活动的内容和意义,然后以岔小速度组织了线上研讨会。等到她们的研讨会结束,组长郭志梅老师高兴地说,大家都主动领取了任务,而且还把活动进行了拓展和深化。特别是组里的老教师王金林,已经55周岁了,依然在出谋划策,并且主动承担电脑技术方面的指导。 这位老教师大家很熟悉,他原本是班主任,因为本学期科学教师突然住院治疗,他被学校安排到科学岗位上,王老师说自己不担心别的,就是担心临近退休时改学科是否能够为孩子们上好课。自此,路过他们办公室,总是看到他在看科学课的视频和介绍,他说,做了一辈子教师,可不能因为专业不行耽误了孩子们。每到此时,她们组内的教师总是说,王老师是我们的榜样,教一科,专一科! 研讨会上的这几张笑脸让我们忍住不感动,带着口罩的你们真美!素颜的你们更棒!自发去做一些事情,只为让工作做的更好。他们很普通,是岔小温暖力量的支撑。 口罩版和素颜版 岔小的团队力量——我们的活动 线上教学的框架出来了,接下来如何做的更好?团队班子的成员积极筹划。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已经开启,德育实践规划已经完成,党员的旗帜先锋一直在路上前行!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人,每个人都是这场疫情阻击战里的教育先锋! 身处不同区域,有的同事所居住的楼被封控,有的同事居住的小区被封控,有的同事丈夫去抗疫,有的同事两人都在线上教学工作中......在不同版本的居家生活里,故事却都是情节一致——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境遇,都会把专业的工作态度放在日常中。线上工作会,线上交流群,线上沟通,有时候,会忘记了饭点,有时候,会忘记了自己的孩子,有时候,甚至忘记了时间。惟愿,我们的架构和思考,可以让全校的工作更有序,更高效,让居家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不停歇,一直平稳前行! “我是志愿者”的故事 上午,曹老师在学校工作群里发了一张照片,身穿大白防护服,全力投入志愿者的抗疫工作里。我们眼见他从红袖标到红马甲,又成为一名非专业大白。他是一位老教师,因电脑技能不佳,在线上教师人员充足的情况下主动申请了居家期间的志愿者工作,服务于社区,服务于需要的人。这符合曹老师的性格,虽然是一位体育老师,但是他基本上是全能,在学校就是热心肠,尤其是修东西、种植东西都是他擅长的,谁有困难都可以找他,教学工作的间隙,他总是忙忙碌碌。这一次,他依然如此,在不曾尝试的疫情防控志愿者领域里,居然已经成为大家离不开的志愿者专家。像他这样的教师很多,他们在线上是执教者,在线下是志愿者,不能离开小区,就去楼下为大家服务,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信念,我们是为师者,只愿在这场疫情站为“疫”散花开中做的再多一点。 感动我们的往往是最平凡日子里的镜头,像这样一个个片段,像这样一次次分享,像这样一次次的记录。每个人,每一天,每一次,我们都在一起,唐山,一定行! 王老师的微幸福感谢您的支持!
|